一本先锋女性访谈集,一面当代艺术的镜子。保持安静、静止与独处。世界将在你脚下自由而狂喜地滚动。—卡夫卡带着目标去逛书店和漫无目的地闲逛,可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收获。比如,在一众大开本书籍中,轻而易举地吸引了人们目光的是这块小小的蓝色“砖头”—这是一本巴掌大小的图书,书籍的装帧充满艺术感,蓝色的封面和三面蓝色刷边浑然一体,封面上覆着
一本先锋女性访谈集,一面当代艺术的镜子。
作者乌戈·韦尔塔·马林花了7年时间访谈了艺术、时尚和电影等领域的25位传奇先锋女性,为她们创作了一幅幅肖像。这25位先锋女性有行为艺术家、演员、时装设计师、导演、摄影师、画家、舞者、歌手、雕塑家……
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女性艺术家,她们的文化背景、肤色、国籍、成长经历各不相同,但她们又有着绝对的共性—睿智、独立、自信、勇敢、包容……这些先锋女性的作品和思想几乎代表了当代艺术的全貌。
为更透彻地了解这些女性,乌戈·韦尔塔·马林选择在她们的家、工作室、剧院、画廊等任何令她们觉得舒服或具有安全感的场所见面,探索她们背后的真实故事和创造动力,并用文字记录下来。人们在面对镜头时,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掺杂着表演的成分,而文字是一种静谧的、诚实的记录,相比于视频采访更真诚,也更生动。
访谈类图书是一种区别于第三方转述的独特文体,是双向交流的结果。采访者和受访者通过互动式的问答形式展开对话,采访者的提问和受访者的回答相互激发,形成一种动态的思想碰撞,使得整个访谈充满张力和吸引力。读者能够通过受访者本人之口去了解他们的思想,获得第三方转述所无法提供的理解和感受。
从这25篇对话访谈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共鸣?从她们的经历和成长中,能够如何拓宽我们智识的维度?在她们的观点和思考中,又能激发怎样的向内探索?这些是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应该思考的问题。
“你认为艺术应该提出哲学问题吗?”“艺术不该只是提出哲学问题,而应提出所有可能的问题。哪怕问题没有答案,也该被提出来,因为正确的问题本身就包含了答案。”这是本书的第一个问题,也是一次探索的开始,它为后文访谈往复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艺术的脸庞
本书第一篇章的采访对象是被称为“当代行为艺术之母”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她的作品总是以身体为基础,挑战极限。她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历程与其所献身的行为艺术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它们是完美融合、彼此贯通的整体,还是各自独立,需要极端凝聚状态的特定片段?
在与乌戈·韦尔塔·马林的对话中,阿布拉莫维奇提到了《艺术家在现场》 背后的严苛准备,“行为艺术并不简单;我必须为此训练整个躯体。《艺术家在场》那次,在外界看来,我只是坐在椅子上。但这需要大量准备工作。我得像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培训宇航员那样操练我的身体。整整一年,我没有吃过一顿午餐,这样我的胃就不会产生胃酸……为了抑制我在白天有尿意,我花了一整年时间只在晚上喝水。你必须训练你的身体,以便完成作品。”从她的讲述中,我们得以窥见这位先锋艺术家如何在艺术中不断重构自己的身体,了解到艺术背后的付出与牺牲。
除了对各自艺术实践的讲述,这些女性艺术家还在访谈中讲述了自己如何在作品中探讨灵感的来源、身份的认同、文化与变革等相关主题。
比利时“安特卫普六君子”之一的时装设计师安·迪穆拉米斯特在访谈中谈及自己做设计的初衷是为了理解、分析人与服装的关系,以及人们如何向世界展示自我。她希望推出一种崭新的着装原则,赋予衣服以情绪,让衣服为穿着者代言。
在某些历史阶段,服饰改变过文化的表述方式。当今的时尚依然能有那种革命性吗?
时装设计师缪西亚·普拉达认为时尚反映着社会当下的现状,“在迷你裙盛行的时代,爆发了女性革命,人们做出了政治上、智识上的反馈。穿衣是抗争的一部分……思想捍卫的任何东西都需要我为之奋斗—为文化、为理解、为平等,诸如此类。我拥有的工具就是时尚”。她们的作品不只是审美的呈现,更是思想和观念的载体,她们用自己的作品和公共形象鼓励人们思考和质疑现状,激发公众对重要社会议题的关注和讨论。
这些对话不仅揭示了艺术的力量,也展示了强调了她们作为女性在塑造文化叙事和推动社会变革中的关键角色。
锋芒生发于柔软
在笔者看来,《脸庞,锋芒》不仅是一本关于先锋女性的艺术与生活的探索和解读,也可以作为一本时尚编辑的工具书使用。
乌戈·韦尔塔·马林在为这些先锋女性创作肖像的同时,向她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她们的毕生创作。这些问题不仅涵盖了艺术创作、对艺术的解读、对美的理解、对其所处行业的认知等专业相关的问题,还包括很多关于生活、情感、哲学等自我剖析的方面。
这些女性艺术家的先锋与锐利,却是生发于她们内心的细腻和柔软,在“为什么痛苦对艺术家如此重要?”这个问题下,先锋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的回答带给人强大的力量,“我认为痛苦对每个人都很重要……痛苦是通向感知的大门,通向意识的大门。我们都那么害怕面对痛苦,但一旦面对了,就能够理解痛苦,而当我们能够理解了,就能够控制它,不再害怕。当我们不再恐惧,就会得到解放,才能感受到内心有信念。”
“你的书房里,最有价值的是哪本书?”
“你和时尚有着怎样的关系?”
“你担心自己被过度曝光吗?”
“你最害怕什么?”
“想独处的话,你会去哪里?”
这些问题在马林的提问中反复出现,他借由这些平淡却又感性的问题去触达受访者的内心世界。这样的访谈方式在一些批评者眼中可能显得缺乏变化,他们认为面对不同的受访者提出这些相同的问题是一种以作者本人认知为框架的思维的固化,但这种对比式的提问却恰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参照系,通过这个参照系,读者可以更好地观察和理解不同艺术家的个性和选择。同样的问题,不同艺术家的回答可能完全不同,甚至彼此矛盾,而这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充满不确定性和无限可能。
就像其中大部分的对谈都以“关于你自己,你能做的最诚实的表述是什么”这个问题作为结尾,每个艺术家的回答都不尽相同,小野洋子说:“我是一个女人。”特蕾西·艾敏说:“有不错的幽默感。”安妮·蓝妮克丝说:“我努力活成一个真实的人。”戴安·冯·弗斯腾伯格说:“我践行真理。”夏洛特·甘斯布说:“我希望我能更爱自己,对自己有更多的同情心……”卡丽·梅·威姆斯说:“我很害怕。我已自己最深的恐惧为源头。做出了作品。”凯瑟琳·德纳芙说:“我说出口的都是我的真实所想。”安·迪穆拉米斯特说:“我总是尽我全力。”施林·奈沙说:“我很脆弱,但这不是消极的说法。我喜欢这种脆弱性,它让我保持警觉”……
毫无疑问,《脸庞,锋芒》是一本多维度的书,它不仅是关于艺术的探讨,也是关于个人成长、自我寻找和社会文化的深刻反思。作者将先锋女性艺术家的声音集结起来,为读者提供了一扇观察和理解当代艺术和文化的窗口。
这本书是对当代艺术界的一次深入探讨,也是对女性力量的一次赞歌。它证明了艺术可以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每位艺术家都是这场变革的重要参与者。它不仅是一本访谈集,更像是一面镜子,这些先锋艺术家在塑造我们今日所见世界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和《脸庞,锋芒》一样的访谈类书籍,还有美国作家乔纳森·科特和苏珊·桑塔格的《苏珊·桑塔格访谈录》、美国作家大卫·谢夫访谈并记录的关于约翰·列侬与小野洋子的《列侬与洋子的最后谈话》、瑞士作家卡尔·泽利希和罗伯特·瓦尔泽的《与瓦尔泽一起散步》等等。